
by溫朗東
最近看了一本書Big Little Man(封面配色非常美)。中文版把副標也翻進去,書名變得很長《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:普立茲獎得主的自我追尋與美國亞裔文化觀察》 。簡稱它《亞裔男》好了。
(看完這本書之後,要我來翻書名的話,恐怕會翻成《亞洲男比大小》。還好我不是從事出版業。)
不知為何,書名只要一長起來,就會感覺比較難讀。這顯然是種錯覺。本書第一個特色就是容易閱讀,十三四萬字一下就看完了,體感上好像只有六七萬字。這應該是因為書裡有大量的自述故事,行文口語,令人感覺誠實。誠實帶來的真實感有種張力,會吸引人不斷看下去,好像藉此可以體驗他者的一生。幾個小時可以體驗別人的一生,怎麼想都很划算。
作者Alex Tizon是個美國記者。菲律賓裔男性。拿過普立茲獎。常寫少數族群議題。在奧瑞岡大學教報導跟採訪。去年過世,享年58歲。《亞裔男》這書因為誠實,顯得有點幽默。可能每個人的生活拉開來看,沉重的體驗裡也存有一絲命運的戲謔吧。
Alex Tizon四歲跟著父母移民美國,這本書像是他的踅踅唸,又像是大半生的總結。他寫自己,寫少數族群,用完全的第一人稱來談,非常主觀,也非常真實。作為一個傑出的記者,他可以寫得更抽離,視角可以拉更遠,可以有些空拍的鏡頭,但他——很有自信地——抗拒了這種第三人稱視角的誘惑。他知道他的主觀裡,有些更珍貴的東西。
他從麥哲倫開始寫起,是頗具巧思的安排。麥哲倫這個葡萄牙航海家,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環遊世界的偉大冒險者(嚴格來說,麥哲倫旅途未完身先死,是他的船員完成這趟旅途。)作為西方文明的標誌,麥哲倫一向被敘述成有勇有謀的形象。Alex Tizon翻閱文獻資料,卻得到另一個敘事版本。
麥哲倫在麥克坦島(現今由菲律賓宿霧省管轄)上,跟當地原住民大戰一場。說是大戰,其實也大概是50人對50人的對決。(以現今的技術做成電子遊戲應該會很精彩。)麥克坦島是淺灘,大船靠不了岸,麥哲倫只好親自帶49個精裝士兵下去互砍(有點熱血,是真正的《航海無雙》啊!)陽光灑在淺水灘上,鮮血染紅了海水,麥哲倫被部落領袖拉普拉普用竹茅刺死。
這段情節,教科書裡通常都草草帶過。沒人在意拉普拉普是誰、部落文化有什麼特色、毒箭或是竹茅如何製成。在西方霸權的版本裡,麥哲倫(跟他的士兵)在武勇的層面上吃鱉,失敗的過程被草草帶過。
在《亞裔男》其後的敘事中,這段「被遮蔽的菲律賓武勇史」形成了一個對照組,敘說亞裔男性在美國面臨怎樣的處境。那是很原始的、身體性的歧視:亞裔男身體比較孱弱、性器官比較小、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、只能當辦公桌前的數理怪咖、在電視新聞好萊塢電影被矮化消音……Alex Tizon將他生長歷程所遭遇的壓迫經驗彙整起來,那些帶有惡意/或無心的歧視,讓他長期感到痛苦。
Alex Tizon採取了一種類似自我訪問的報導技術。他是受訪者,同時也是採訪者。這讓《亞裔男》一書看起來有主流媒體的報導風情,並具有個人性的豐富素材、鋒芒內斂的刀面:他用自訪向我們揭示了,主流文化運用了哪些觀點,讓掌握社經資源的族群顯得更優越。而這樣被塑造出來的優越,又會對少數族群產生怎樣的生活壓力。
這種寫法,勢必有結構上的侷限。但你不會期待(作者也不會如此自稱)這是一本周詳萬全的美國族群診斷書。《亞裔男》的視角主觀、赤裸並且鋒利,不是在寫標準答案,而是在自嘲與無奈的回憶中,提出了真正一些尖銳的問題。這本書對任何有族群議題的社會,都能有所啟發。
書名:《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:普立茲獎得主的自我追尋與美國亞裔文化觀察》
作者:Alex Tizon
時報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