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芷萱:美國亞裔版本的CCR困境——《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》

這是一篇【以字易字】作品。你喜歡讀字嗎?你喜歡寫字嗎?歡迎投稿原創書評給線上公冊,若經通知刊登,即可到公共冊所領取免費二手書一本!目前匯率:投稿一字=回饋一頁。

by周芷萱

做為一個亞洲的女性主義者,對這本書的心情其實是相當複雜的。

身為美國的亞裔男性,本書作者用了一整本書的篇幅,從身體尺寸到求偶困境,以個人生命史的方式,探討亞裔男性在西方世界的不利處境。全書經歷他和自己的男子氣概以及亞裔出身的衝突與和解。

本書作者阿力斯對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「隱形」的觀察相當入微。他運用了許多流行文化做為範本,指出亞裔男性在電影、電視劇等流行文本中,經常被忽略或是以丑角看待,很難成為故事的主體或是可被慾望的男性角色。我們所熟悉的《陰屍路》、《慾望城市》、《醉後大丈夫》都在其列。在這些故事裡,高大、壯碩、能夠解決問題或是性感的男性,都不是亞裔,而亞裔男性往往只能擔任如《醉後大丈夫》中的周先生一般,布滿刻板印象又滑稽的角色。

作者在談到亞裔男性在美國社會的隱形問題時,最重要的一個討論項目,其實就是求偶困境。作者花了大概有六個章節,都在求偶困境相關的身體問題上面打轉。亞裔男性從身體形象到社會位置都被陰柔化、嬌弱化,除了是東方主義的遺緒之外,更是大眾流行文化文本和美國社會對亞裔的刻板印象。即使是在NBA帶來旋風的林書豪,也難逃被以「亞裔陽具尺寸較小」刻板印象嘲弄的命運。

Photo credit:皿皿君

然而,作者在書中提到,亞裔女人「應該要愛上」亞裔男人,亞裔男人不被亞裔女人愛顯得更挫折,這段話指出了本書最大的問題:亞裔男人面對的族群問題應該不只是關於族群,更是涉及性別的。很顯然的,對作者而言,女人的選擇自由在族群問題面前似乎被比下去了。為什麼亞裔女人「應該要愛上」亞裔男人?

作者利用個人生命史對男子氣概焦慮進行自我剖析,簡直就是美國亞裔版本的CCR困境,和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洋屌焦慮其實相去不遠,讀來很有共感。

事實上,求偶與陽具尺寸的困境都是來自陽剛焦慮,在本書作者身上,問題應該要從兩個不同的重要問題切入:族群與性別。不光只是族群。用性別的角度來看,作者其實是困在了陽剛與陰柔的二元世界裡,不是在亞洲文化中找到男子氣概的出路,就是被西方世界的陰柔亞裔刻板印象困住。也許他最後在族裔的路上找到了與自己和解之道,但在我看來,他需要與之和解的,其實是性別問題。這種「我族女人須歸我族」的期待,也正是陽剛氣質的一部分呢。

此外,身為對亞洲文化比較了解的台灣人,讀美國亞裔怎麼理解亞洲文化其實很有趣,比如說,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的男子氣概是文武合一,真的是這樣嗎?作者點出東西方對於武力的不同理解,身在其中的亞洲人,我們又如何理解?順著作者重新理解亞洲文化的思路,我們看見怎樣的自己?

回到我開頭所說,身為亞洲的女性主義者心情複雜,為何複雜呢?因為不免會有點覺得,作者根本找錯戰犯了。讓亞洲男人失去男子氣概的並不是亞洲女人,更不是亞洲女人的擇偶選擇,而是長期利用文化殖民全世界的西方人。夾在「亞洲價值觀是否能夠讓西方中心論式微」與「女性自主權不被族群議題綁架」之間,讀這本書的心情和雲霄飛車一樣。一下子被作者惹怒,心想說「ok怪亞洲女人囉?」,一下子又覺得「喔對沒錯你說的對,西方中心論就是這樣」。

不過,即使如此,我認為作者其實很銳利的提出了關鍵的問題:亞洲的男子氣概內涵到底是什麼?而西方世界長年來使用武力大於一切的價值觀,在當代是不是可能透過亞洲的文化反撲,重新被反省呢?這可能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提醒與貢獻吧。

【以字易字】大家都知道麥哲倫,但沒人知道砍死他的那個亞洲男人叫什麼名字

以字易字
這是一篇【以字易字】作品。你喜歡讀字嗎?你喜歡寫字嗎?歡迎投稿原創書評給線上公冊,若經通知刊登,即可到公共冊所領取免費二手書一本!目前匯率:投稿一字=回饋一頁。

by溫朗東

最近看了一本書Big Little Man(封面配色非常美)。中文版把副標也翻進去,書名變得很長《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:普立茲獎得主的自我追尋與美國亞裔文化觀察》 。簡稱它《亞裔男》好了。

(看完這本書之後,要我來翻書名的話,恐怕會翻成《亞洲男比大小》。還好我不是從事出版業。)

不知為何,書名只要一長起來,就會感覺比較難讀。這顯然是種錯覺。本書第一個特色就是容易閱讀,十三四萬字一下就看完了,體感上好像只有六七萬字。這應該是因為書裡有大量的自述故事,行文口語,令人感覺誠實。誠實帶來的真實感有種張力,會吸引人不斷看下去,好像藉此可以體驗他者的一生。幾個小時可以體驗別人的一生,怎麼想都很划算。

作者Alex Tizon是個美國記者。菲律賓裔男性。拿過普立茲獎。常寫少數族群議題。在奧瑞岡大學教報導跟採訪。去年過世,享年58歲。《亞裔男》這書因為誠實,顯得有點幽默。可能每個人的生活拉開來看,沉重的體驗裡也存有一絲命運的戲謔吧。

Alex Tizon四歲跟著父母移民美國,這本書像是他的踅踅唸,又像是大半生的總結。他寫自己,寫少數族群,用完全的第一人稱來談,非常主觀,也非常真實。作為一個傑出的記者,他可以寫得更抽離,視角可以拉更遠,可以有些空拍的鏡頭,但他——很有自信地——抗拒了這種第三人稱視角的誘惑。他知道他的主觀裡,有些更珍貴的東西。

他從麥哲倫開始寫起,是頗具巧思的安排。麥哲倫這個葡萄牙航海家,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環遊世界的偉大冒險者(嚴格來說,麥哲倫旅途未完身先死,是他的船員完成這趟旅途。)作為西方文明的標誌,麥哲倫一向被敘述成有勇有謀的形象。Alex Tizon翻閱文獻資料,卻得到另一個敘事版本。

麥哲倫在麥克坦島(現今由菲律賓宿霧省管轄)上,跟當地原住民大戰一場。說是大戰,其實也大概是50人對50人的對決。(以現今的技術做成電子遊戲應該會很精彩。)麥克坦島是淺灘,大船靠不了岸,麥哲倫只好親自帶49個精裝士兵下去互砍(有點熱血,是真正的《航海無雙》啊!)陽光灑在淺水灘上,鮮血染紅了海水,麥哲倫被部落領袖拉普拉普用竹茅刺死。

這段情節,教科書裡通常都草草帶過。沒人在意拉普拉普是誰、部落文化有什麼特色、毒箭或是竹茅如何製成。在西方霸權的版本裡,麥哲倫(跟他的士兵)在武勇的層面上吃鱉,失敗的過程被草草帶過。

在《亞裔男》其後的敘事中,這段「被遮蔽的菲律賓武勇史」形成了一個對照組,敘說亞裔男性在美國面臨怎樣的處境。那是很原始的、身體性的歧視:亞裔男身體比較孱弱、性器官比較小、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、只能當辦公桌前的數理怪咖、在電視新聞好萊塢電影被矮化消音……Alex Tizon將他生長歷程所遭遇的壓迫經驗彙整起來,那些帶有惡意/或無心的歧視,讓他長期感到痛苦。

Alex Tizon採取了一種類似自我訪問的報導技術。他是受訪者,同時也是採訪者。這讓《亞裔男》一書看起來有主流媒體的報導風情,並具有個人性的豐富素材、鋒芒內斂的刀面:他用自訪向我們揭示了,主流文化運用了哪些觀點,讓掌握社經資源的族群顯得更優越。而這樣被塑造出來的優越,又會對少數族群產生怎樣的生活壓力。

這種寫法,勢必有結構上的侷限。但你不會期待(作者也不會如此自稱)這是一本周詳萬全的美國族群診斷書。《亞裔男》的視角主觀、赤裸並且鋒利,不是在寫標準答案,而是在自嘲與無奈的回憶中,提出了真正一些尖銳的問題。這本書對任何有族群議題的社會,都能有所啟發。

書名:《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:普立茲獎得主的自我追尋與美國亞裔文化觀察》
作者:Alex Tizon
時報出版

【以字易字】勒卡雷的小說,來自這些真實經歷⋯⋯

間諜小說大師的自傳當然是非典型的,勒卡雷人生中值得記憶的40個片段,是《冷戰諜魂》利馬斯從「寒冷中歸來」的東柏林,是《榮譽學生》傑里在東方明珠青出於藍的足跡,是《鍋匠、裁縫、士兵、間諜》中史邁利深夜趕赴圓場抓內鬼的密會,《夜班經裡》潘恩駐守的旅館中隱藏的軍火密謀,《德國小鎮》堅持轉型正義不惜成為逃犯的黑廷,《使命曲》非洲軍閥的殘酷角力,《蘇聯司》裡英俄小人物因冷戰終結促成的戀曲,當然還有勒卡雷以自己父親為原型,《完美的間諜》中永遠再躲藏的平恩。

1416873386-1_u_1.jpg

勒卡雷的故事靈感,除了來自於他個人短暫擔任過間諜的經驗之外,其實很多是他在世界到處參訪得來的,從文學界、電影界、情報圈、政壇、軍閥,各種零碎的時代切片、生命歷程和成長傷痛,全部都濃縮在這本吉光片羽之中,可以說這是一本選擇性的回憶錄,就好像史邁利總是提著的那個神秘手提包,從生活裡一切幸與不幸中,提煉出這些小說的人物與細節。
勒卡雷的間諜總是那樣一絲不苟和充滿對國家的使命,他們往往費盡一輩子去追尋或守衛自己心中的真理,到頭來才發現那些冷戰時期的正義與邪惡,不過都是自己心中光與影的重疊,最後往往都消磨和殞沒在人性最深、最幽微之處,成功的和失敗的,愛國的與叛國的,最後不過都成為破碎、無奈與荒涼。

書名:《此生如鴿: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》
作者: 約翰‧勒卡雷
木馬文化出版

【投稿者:睿寶|本篇以字易字換得519頁的二手書,請儘速到公共冊所領書,感謝投稿!】